1/《寵兒》

作者/ 童妮.摩里森,譯/何文敬
出版社/ 台灣商務
ISBN/957051776X
定價:350元

出版日期: 20030301
2. 語言:中文繁體
3. 頁數:356
4. 裝別:平裝
5. 廠商系列名稱:000003
6. 廠商系列代號:23

編輯推薦
一棟經常鬧鬼的房子,一個歷經滄桑的女奴,一個陰魂不散的女嬰的鬼魂,因一位自稱為「寵兒」的漂亮女人離奇現身,年齡、身型處處有著女嬰的影子,昔日女嬰神秘的死因逐漸浮上檯面:原來是當年不願讓孩子遭受奴隸制度迫害的母親,親手殺死了自己的骨肉……當代美國最重要黑人作家摩里森以實際發生的新聞事件為核心,刻劃美國奴隸制度的殘酷與駭人,並透過黑白主僕善惡的強烈對比,突顯出黑奴處境的可悲與自由的可貴。本書的意境極為深邃繁複,處處可見摩里森充滿想像力與詩意的寫作風格,獨特的敘事技巧、對話的精準與細膩的觀察力,充份地呈現出美國黑人世界的真實面貌,令人讚歎。本書曾獲一九九三年普立茲文學獎的殊榮,文學批評家普遍認為本書是摩里森最震撼人心的力作,也是她個人最成熟的作品。

內容簡介
七○年代的一則報導:一個女黑奴殺死自己的親生骨肉,原因為不讓孩子遭受奴隸制度的迫害,繫獄的她依然堅信自己沒錯;榮獲1993年度普立茲文學獎的《寵兒》即由此報導延伸而來。
描述著一間鬧鬼的屋子,一個受盡滄桑的黑奴和一個來歷不明、似人似魅的女孩;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摩里森,援引非洲的口述傳統,採取斷斷續續、反覆迴旋式的敘述策略,打破生者和死人的區隔,模糊寫實與魔幻的界線,現在混雜著過去,現實揉合著幻想。她一貫以黑人社群的歷史及其命運為主題創作,刻劃美國奴隸制度的殘酷與恐怖,描繪非裔美國人在生活和靈魂上痛苦的焠鍊及蛻變過程。

作者簡介
童妮‧摩里森 Toni Morrison
本名Chloe Anthony Wofford,一九三一年誕生於美國俄亥俄州樂仁鎮。一九五三年畢業於華府的郝華德大學英文系,兩年後取得康乃爾大學文學碩士。曾在多所大學任教,擔任紐約市藍燈出版社編輯、資深編輯,一九八九年起榮膺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。著有《至藍之眼》(The Bluest Eye, 1970)、《蘇拉》(Sula, 1973)、《所羅門之歌》(Song of Solomon, 1977)、《黑寶貝》(Tar Baby, 1981)、《寵兒》(Beloved, 1987)、《爵士樂》(Jazz, 1992)、《樂園》(Paradise, 1997)等七部長篇小說。摩里森為當代美國最重要的黑人作家,曾獲得多項榮譽,包括全國書評家協會獎和普立茲文學獎,並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2/《爵士樂》

作者/ 童妮.摩里森,譯/潘岳、雷格
出版社/ 台灣商務
ISBN/9570517921
定價:300元

出版日期: 20030601
2. 語言:中文繁體
3. 頁數:204
4. 裝別:平裝

編輯推薦
維奧萊特起初對那個女孩一無所知,只知道她的名字與年齡。後來她開始搜集其它的訊息,想要以此解開愛情之謎—因為她的愛人喬愛上了這個女孩。可是當喬殺了這個女孩,而維奧萊特又企圖在葬禮上拿刀去刮死者的臉,一則原本混合了嫉妒、謀殺與挽回的三角戀情,竟變得異常突梯與荒謬了。作者透過這個愛情悲劇,深入探討了性別、種族與城鄉的糾葛。

內容簡介
喬與維奧萊特彼此相愛,來到了充滿夢想的大都會,但是愛破滅了,夢想消失了,喬殺死了年僅十八歲的情婦,維奧萊特則企圖在喪禮上破壞這女孩的屍體。
《爵士樂》以鮮明熱烈的音樂為背景描述著二○年代,美國紐約黑人住宅區的生活型式,在一個充滿機會與誘惑的都會,一個吸引南方黑人尋找夢想的發源地。
這是一個關於三角戀、妒嫉、謀殺與挽回的故事;在性愛與精神上、奴隸與自由中、國家與城市裡;是身為一個男人和女人、美裔非洲人、甚至全人類的故事。如同爵士樂狂野、渾沌的曲調,故事在過去記憶的回想與未來無知的期盼中貫穿著,摩里森以敘述者身份帶領我們進入魔幻的愛情悲劇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3/《樂園》(樂園三部曲之三)

作者/ 童妮.摩里森,譯/黃斐娟
出版社/ 台灣商務
ISBN/9570519096
定價:350元

出版日期: 20041001
2. 語言:中文繁體
3. 頁數:376
4. 裝別:平裝

編輯推薦
一群是孤苦無依、飽受欺凌的康佛特女子;一群是生活富足、家教良好的女子。她們都住在鹿比鎮,為顧全大局而成為男性的附庸。一場謀殺事件改變了一切,富裕的女人仍舊在男人的掌控下,康佛特女子卻選擇了自我放逐,無懼無悔地走向自己的人生。一個關於種族、信仰與性別的故事,透過民間傳說、歷史與神話,編織出一場發人深省的道德劇。

內容簡介
他們首先射殺了這名白人女孩。至於其他人,他們可以慢慢來。
這句充滿想像空間的開場白,出自童妮˙摩里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的第一部小說《樂園》;以一個集體暴力的驚悚場景做開場,記述著奧克拉荷馬州墾荒時期一個全黑人小鎮的崛起。一群解放黑奴與存活者的後裔,為了逃離一個充滿敵意的世界而集體出走,露比鎮是一個建築在正義、嚴苛的道德規範與恐懼之上的獨特社區。但是在十七哩遠的地方,另一群自我放逐的群體,則聚集在她們自己的許諾之地上。這是一則關於一群女子逃離露比鎮這九名男性居民將他們的痛苦、恐懼與殘暴怒氣加諸在她們身上的死亡與絕望記事。
童妮˙摩里森以民間傳說、歷史、記憶與神話,編織成一個關乎種族、信仰、性別,以及對現今世界來說早已逝去的過往之值得謹記深思的議題,來挑戰我們根深柢固的信念。融合了她早期作品如《至藍之眼》與《蘇拉》的細膩技巧,以及後期作品如《寵兒》的迷人寫實風格與深刻的道德洞察力;《樂園》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、動人心弦,以及驚人的想像力作。
譯者簡介
黃斐娟
一九五九年生。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。曾獲聯合報小說獎、時報文教基金會徵文獎。譯有:《摩爾人的最後嘆息》(與何振盛合譯)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*以上資料來源:誠品網路書店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wig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